关于开展2025年度在线精品课程遴选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3-25浏览次数:10

各二级院(部):

为不断推进学校智慧教育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开放,持续推进专业智转数改。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2025年在线精品课程遴选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遴选数量及范围

(一)遴选数量

2025年拟建设校级在线精品课程30门左右。

(二)遴选范围

申报课程应为纳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学中实际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技能)课程(含实习实训)、公共基础课以及其他特色课程。其中,隶属省高水平专业群的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门。

二、申报要求

已入选国家2022、2023年在线精品课程,省十四五首批和第二批在线精品课程,2024年在线精品课程不得再次申报。

优先支持校级及以上高水平专业群负责人及团队主要成员,省及以上政府教育主管举办教学能力大赛获奖老师,全校公开课考核优秀老师等申报在线精品课程。

鼓励申报先进制造业相关领域专业、现代服务业紧缺领域专业课程;体现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课程;教随产出,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我国文化教育软实力提升的“职教出海”相关课程。

择优遴选开课时间长、资源积累丰富、教学效果好的课程。课程资源不得存在任何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问题以及侵犯知识产权、肖像权的问题,坚决杜绝不适宜网络传播的资源上传,对存在上述问题的课程实行“一票否决”。

三、遴选建设

1、2025年4月3日前,课程主持人填写《在线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附件2),以二级院(部)为单位报送至教务处。

2、2025年9月31日前,课程主持人填写《在线精品课程申报书》(附件1)和相关材料,教务处组织对全校申报的在线精品课程进行择优遴选并验收通过。经专家评议、网上公示,审定后确定2025年校在线精品课程通过名单。

材料要求:纸质材料签字盖章后报送至教务处123室,电子材料以“部门+姓名+课程名称”命名,二级院(部)打包后发送至邮箱1205693567@qq.com

4、通过验收的在线精品课程需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料和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后供校内外学生选课和学习使用。

四、建设要求

1.课程团队。课程建设负责人应为我校正式聘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的教师。课程团队结构合理,师德师风优良,教学能力强,数字素养高。专业(技能)课程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高,有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均承担本课程的建设任务,能保障线上教学的各项活动正常有序运行,为学习者提供持续在线教学服务,配备必要的助理教师。课程负责人须为申报学校正式聘用的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专业功底,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课程团队成员均在教学一线长期承担本课程的教学任务。除主讲教师外,还需配备必要助理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能长期在线服务课程建设,承担课程内容更新、在线辅导、答疑等。课程团队应负责课程相关教师的培训及教学研讨工作。通过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一支教学、辅导、设计和技术支持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资源设计和制作能力强的优秀课程教学团队。

2.课程目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落实相应专业教学标准和公共基础课程标准要求,目标定位准确。公共基础课程注重打好文化基础,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学科核心素养;专业(技能)课程注重提升专业能力,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综合素养。课程目标表述清晰,内容具体,可评可测。

3.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符合政治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规范性要求,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教学内容完整,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学习单元和学时划分合理,衔接有序。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新知识,体现学科知识与行业(或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专业(技能)课程紧密对接岗位实际,反映相关领域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体现专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各校积极推动服务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校企合作共建的课程申报立项建设。对国家或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相关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核心课程,优先推荐立项。

4.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以自主设计与开发为主,与课程内容相匹配、全覆盖,内在逻辑合理、内容完整精炼,体现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能够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做到能学辅教;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原创度高、质量精良、符合大众审美,语言文字、图片、地图等使用符合相关规定,无版权、肖像权争议;科学规划资源组成,动画、视频、虚拟仿真等类型资源一般不少于30%。课程教材选用符合国家规定,优先选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

5.课程实施。教学组织体现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成果。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具体学情,科学设计教学模式和学习任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各项教学活动完整、有效,教学过程可回溯;合理使用信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适合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提供在线测试、即时在线反馈、作业提交和批改、网上社区讨论等功能并有效实施。出镜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讲解深入浅出,注重教学互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6.学习评价。全面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科学设计学习评价标准和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开展学习行为的精准分析,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分析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存在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持续优化教学过程。

7.课程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完备,教学全过程管理严格有序,注重学习过程和考试监管。教学管理责任明确,落实到位,有效防范在线“刷课”“替课”“刷考”“替考”行为。教学支持保障条件良好,未发生过较大教学事故。

8.建设成效。课程各类教学资源应用充分,用户活跃度高。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获得感强、满意度高。面向其他院校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学习,应用效果良好,社会影响力大,认可度高。课程特色鲜明,教学改革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要求;教学理念先进,具有创新性,能够较好解决职业教育传统教学中的短板问题,教学优势和成效明显;带动其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技术要求

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参照《江苏省高等学校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技术规范》(附件3)。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高捷、郭春梅、欧杨,联系电话:83858208。

  其他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附件1:在线精品课程申报书.docx附件2:在线开放课程申报汇总表.xlsx附件3:江苏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规范.doc

教务处

                             2025年3月25日